高考放榜那天,我盯着屏幕上刚过本省本科线的成绩,心里像堵了团棉花。这个分数在普通三本院校里都难选到理想专业,更别说触碰那些“双一流”的门槛了。直到暑假家庭聚会时,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堂姐听说我的分数,突然眼睛一亮:“你英语基础不错科元网 ,要不要考虑江西财大的2+2国际本科?”
那天晚上,堂姐给我看了她手机里保存的项目介绍:前两年在江财读,后两年直接去海外名校,关键是教育部有备案,学位还能认证。我盯着屏幕上的“悉尼科技大学”“昆士兰科技大学”这些名字,手指不自觉地划着屏幕,嘴角逐渐上扬——对于我们这种高考成绩不上不下的学生,这或许就是我实现名校梦想的最后机会。
国内两年:在江财,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“系统升级”初入江财出国留学预备学院,全英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模式让我这个高考英语100分的“及格线生”瞬间破防。第一次全英文小组展示时,我攥着写满备注的讲稿,看着台下传媒管理学教授,手心全是汗。但正是这种“被推下深水区学游泳”的体验,让我在半年后能从容地用英语辩论传播学理论,甚至开始享受用另一种语言思考的乐趣。
展开剩余75%学院独创的“双导师制”让我记忆犹新。每位学生都配有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,我的学术导师是悉尼大学的传媒博士,她带着我们拆解《纽约时报》的新闻框架;职业导师则是湖南卫视的资深编导,手把手教我们写能通过HR筛选的简历。更惊喜的是,大二那年我通过学院内推,获得了在江西广播电视台实习的机会——这段经历让我在留学申请时,从众多优秀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。
但真正让我感恩的,是招生团队那些“润物细无声“的关怀。记得申请季时,我因为雅思小分不达标焦虑到失眠,是留学指导中心的付老师指导我逐句修改个人陈述,甚至在周末开视频带我模拟面试。当我最终拿到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offer时,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他。
海外两年:在布里斯班,我读懂了“教育溢价”的真谛当飞机降落在布里斯班机场时,我攥着护照的手在发抖。但真正让我震撼的,是第一堂《数字媒体研究》课上,教授要求我们用AR技术还原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传播史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:江财两年打下的理论基础和实操技能,不是“加分项”,而是“生存技能”。
在昆士兰科技大学的日子,我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一切:在QUT创意产业园参与制作获得戛纳青年创意奖的短视频,在布里斯班国际电影节担任志愿者接触行业大咖,甚至在校园电台兼职时练就了优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。这些经历最终化作简历上的“全球胜任力”,让我在秋招时成为唯一进入头部MCN机构终面的应届生。
就业战场:当“江财基因”遇上传媒风口入职某头部MCN机构内容策略部那天,总监笑着对我说:“我们招你,不是因为QUT排名,是因为你在简历里写的‘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短视频传播路径’这个项目。“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江财2+2项目最珍贵的不是那张海外文凭,而是它逼着我们提前完成的“认知升级”。
看看我的同学们:有在央视做国际传播的,有在网易做虚拟偶像项目的,还有像我一样在MCN机构“卷”爆款的。我们这个群体有个共同标签——既懂中国国情,又通晓国际传播规则;既会写文案,又玩得转数据。在短视频行业人均年薪30万的今天,这种“π型人才”模型,正是江财2+2赋予我们的核心竞争力。
给学弟学妹的真心话: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现在常有学弟学妹问我:“花费几十万去海外读书值吗?”
我会给他们算笔账:
时间成本:相比国内考研,我们早三年进入职场积累经验;
经济成本:通过国内两年替代海外前两年学习时间,大大节省了留学成本;
机会成本:当同龄人在纠结考研还是就业时,我们已经手握海外名校学位和两段实习经历。
但真正无价的,是那些在江财图书馆熬夜改策划案的夜晚,是在悉尼歌剧院听学术讲座时的顿悟,是在布里斯班公交车上用三种语言切换工作的自如。这些经历塑造的,是一个能站在全球化十字路口,从容选择人生方向的“新青年”。
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科元网 ,高考成绩刚过本科线,不甘心在普通院校里随波逐流,那么江西财经大学2+2国际本科项目,或许就是你逆袭的起点。毕竟在这个时代,“与其在错误的方向上蹉跎时光,不如选择能让你看见更大世界的‘教育支点’。
发布于:江西省股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